青海省祁连山巅织就雪域精灵全民守护网
中国通讯社青海讯(记者 保积来 通讯员 杨春丽 马玉英)清晨的祁连山,海拔4000米的山脊仍被寒霜覆盖,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野牛沟乡境内的油葫芦管护站站长拓俊杰,和同事将红外相机和干粮塞进巡护背包,带着望远镜,踏上了一天的巡护路——这是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油葫芦管护站管护员们“追豹”日常的缩影。如今,这支以牧民为主体的守护队伍,正用脚步、镜头与乡音,编织起一张覆盖雪山的保护网,让“全民参与”成为雪豹种群复苏的关键密码。
镜头为眼:悬崖上布设“监测哨”
“雪豹爱走兽道、栖岩石台,相机得架在它们的必经之路上。”拓俊杰蹲在一块裸露岩石旁,熟练地将红外相机固定绑牢。拓俊杰对雪山的每一条沟壑都了如指掌,心里装着一张精准的“雪豹活动地图”。为捕捉“雪山之王”的踪迹,他带领管护员们常常要蹚过冰溪、攀爬一个多小时陡峭山体,在人迹罕至的崖壁间布设设备。
这些架在荒野中的“眼睛”,正不断传来惊喜。拓俊杰布设的相机更是首次拍到雪豹母子同游的影像,为种群研究提供了关键数据。截至目前,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祁连片区已在2700平方公里监测区架设红外相机,63只雪豹个体和70只黑颈鹤被精准识别,曾经罕见的“家族踪迹”如今愈发频繁。
脚步为尺:巡护路上的生态“答卷”
每天清晨出发、日落时分返程,是拓俊杰带领管护员们雷打不动的节律。他们的巡护路线少则十余公里,多则几十公里,饿了啃冻硬的干粮,渴了喝山泉水,到了冬季只能攥一把雪含化。“路再难也要走完,雪豹的脚印就是方向。”拓俊杰的话道出了所有守护者的心声。
在巡护途中,拓俊杰和管护员们不只是“追豹”,而是要排查火灾隐患、记录高寒植被越冬情况,遇上受伤的野生动物,还要及时救助。2025年1月,成功救助一只失去野外生存能力的老年雪豹,及时送到了祁连山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,这里已成为211只野生动物的“生命驿站”。如今,雪豹活动范围最低海拔降至1960米,岩羊、马鹿等猎物数量显著增长,生态系统正从“脆弱修复”迈向“稳定向好”。
乡音为桥:从“对立”到“共护”的转身
“雪豹健康了,草场和牛羊才会好。”下山后的拓俊杰,马不停蹄钻进牧民温暖的帐篷,展开藏汉双语保护图册,用熟悉的乡音化解曾经的矛盾。过去,雪豹捕食家畜让牧民们怨声载道,而如今,在管护员们的乡音沟通中,越来越多牧民从“受害者”变成了“编外管护员”,主动报告雪豹踪迹、参与巡护工作。
这种“保护——受益——再保护”的良性循环,让牧民有了新身份:生态管护员岗位为他们带来了稳定收入,手工制品展示、巡护故事分享让保护理念走进帐篷;祁连县打造的“祁连雪豹”文旅IP,更让生态研学路线成为游客新选择——从科研人员的卫星追踪,到牧民的日常监测,再到游客的生态探访,全民参与的保护网络正在越织越密。
值班总编 夏都 责任编辑 清风


